展览评论
盛葳|时代之眼——“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述评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5/2/7 11:15:15
时代之眼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述评
摘 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共计展出各版种作品300余件,入选作品以丰富的题材、高超的水准、精湛的技艺,再现了新时代中国建设成就、人民幸福生活、艺术创新发展的方方面面,突出地展现出民族性、人民性和时代性三大亮点。
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
2024年7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本次版画作品展共收到全国各地美术家投稿作品3604件,遴选出入选作品368件,其中进京作品49件,最终3件作品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参展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版画在最近5年的新发展和新成就,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版画在民族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悠久的中国版画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因此,郑振铎于20世纪30年代编撰《中国版画史图录》,收罗历代版画经典,弘扬民族艺术成就。在中国国家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进程中,重识中国传统版画,对我们凝聚民族文化共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42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艺术的民族化是其精神要点之一,是时在延安,主要美术门类便是版画,因此,版画当仁不让走在艺术民族化最前沿,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版画家秉承李桦开创的现代水印木刻之路,将水印木刻这种中国传统版画类型加以创新,使之走向现代,成为版画在民族化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从而开启了新时代艺术民族化再探索之路。艺术的民族化不是指回到过去的传统,而是指活化过去的传统,使之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实现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创新。在本次版画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利用传统文化观念、题材、图像、符号进行的创新,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水印木刻在新时代的复兴和发展,鲜明地展现出新时代美术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顾秀华《长江万里图》表现了传统山水画中的常见主题,作者在画面顶部描绘了远山碧空,画面底部描绘了浩荡江水,而在中间部分融合了传统长江万里图长卷和古代舆图的表现形式,并将三江源、三星堆、杜甫草堂、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三峡大坝以及动植物景观等长江流域典型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李文鹏《崇阿》吸收传统山水构图的手法,但他笔下的山水并非长卷,而是竖轴。“崇阿”意味高山,故较为妥帖地采用了五代、北宋时期全景山水的宏伟构图。栾剑、薛树松合作的《运河记事》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运河为题材。大运河不仅是交通动脉,更带动沿岸商业与生活,形成社会文化现象,故其构图以楼阁为底,中开船型留空来表现运河沿岸之繁华。王坚如《上元彩灯图·一夜鱼龙舞》(见本期封面)表现的现代场景,描绘了人流如织的上元节庆祝活动中,灯光与喷泉交互,京剧表演与观众游戏迭起的热烈场景。

栾剑 薛树松《运河记事》版画
175cm×175cm 2024年
高质量水印木刻是本次版画展的一大亮点,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3件获奖版画作品中,有两件为水印木刻。应金飞《文明互鉴·数与道》(见本期《个案研究》子栏目)表现了中国哲学家老子、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跨时空相向凝视的场景,通过“数”与“道”的象征,贴切地诠释中西文明的特色与互鉴。王启凡《筑桥》采用了九宫格的形式,每格均可单独成画,但又组合在一起共同展现了“筑桥”的大主题。方利民《下一代》聚焦人们摩肩接踵过人行横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祖父母牵着孙女,还是父母骑车载着孩子,都让观者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周蕴智《辛亥群英》、朱哲和肖佳炜《梁间呢喃》在人物题材方面,胡赢日《同振系列——鼠趣与键乐》、黄佳淇《黑夜·薪火》、陶缀《静谧》、王书音《海的声音》、王岩《宝船》在形式表现方面,均有突破。对人民的表现,是中国现代版画的一大特色,自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伊始,便是如此。无论是上海如雨后春笋涌现的现代版画社团、杭州的一八艺社,还是广州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平津木刻研究会,都将表现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作为重要题材:辛劳、失业、饥饿、弃婴甚至死亡……充满同情和批判地展现了他们在旧社会被压迫的悲惨生活遭遇。抗战爆发以后,全民抗战、共御外敌成为中国美术家表现的主要题材。版画家总是站在创作的最前沿,努力创作出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作品,涌现出江丰《“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等一大批经典之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廓清了“表现什么人,服务什么人”等重要问题。以此为契机,边区美术家纷纷下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和人民群众同生活、共劳作,创作了大量描绘人民群众特别是表现工农兵的优秀作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进一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描绘人民、服务人民的新时代文艺进入新的阶段。本次版画展中的不少作品鲜明地展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周蕴智《辛亥群英》、王建山和杜善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物之蔡元培》表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革命先烈和文化名人。宋光智《袁庚·最美奋斗者》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袁庚。袁庚在青年时代参加革命,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改革开放以后,他不忘初心,对深圳特区特别是蛇口工业区的建设,以及香港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作者将袁庚置于立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牌的、建设中的蛇口工业区和香港城景的背景中,鲜明地展现了这位“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的卓越贡献。这样的“袁庚”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张辉《追梦人》正是如此展现当代奋斗者的英姿勃发的:手捧书籍和平板电脑的年轻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新的方式接力着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复兴。正如《追梦人》所描绘的那样,建设伟大祖国不但代代相传,而且是靠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干出来”的。曹兴军《大山深处》、金石生《红土乡甜》描绘了乡村中的普通劳动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是由包括他们在内的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实现的。张新江《步伐》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作者没有选择火热建设的现场,而是通过描绘挂在墙上的手提袋和工作证、学员证等细节,巧妙地表现了通过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乡村非遗、农旅融合等方式合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除了乡村,城市亦是如此,徐宇、徐路和王赓奕合作的《晨光熹微》以广角镜视角,描绘了清晨街道上清洁工已开始一天劳动的场景。正是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迈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在本次版画展上,不少作品致力于表现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日常生活。李芳《盛世欢歌》、余晖《幸福时代》皆以广场舞为题材,通过对舞蹈者和舞蹈群体的描绘,展现了当代人充实而愉悦的现实生活。乔檑《幸福三峡》则从相似的视角,描绘了三峡岸边旅行参观的现场,与此同时,一场甜蜜的婚礼也正在前景中徐徐展开。另一些作品则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生活的日常,康蕾《母亲的背负》表现了一位背着年幼孩子的苗族母亲,作者挑选了母亲的背影作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母爱之深切。此外,胡兆明《暖阳》、刘波《晨曲》、肖琦《惬意的午后》也都可圈可点。“时代之眼”是艺术史家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发明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某个社会系统和结构中产生与存在的艺术;相应的,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也应该放到这个社会系统和结构中来进行。这个生动的术语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指导与衡量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标准。每个文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艺术内在的恒定、长久本质,但它们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风格。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一方面,中国美术坚守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内核;另一方面,也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着不同的表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一项知名水利工程,在当时就有很多美术作品将其作为表现的主题。在本次版画展中,张晓东、赵红雨《红旗渠——永不断流的精神之渠》再次描绘了这一水利工程,同样是表现建设者不畏艰险,征服自然,作者没有直接再现红旗渠,而是选取了从山顶吊下的开凿者与半山腰开凿者相互配合的场景描绘,通过浪漫主义的构图强调了施工现场之险峻、建设者之雄心壮志。这说明,不同时代,我们对统一题材的艺术理解和表达之不同,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精神中,通过艺术自身的更新去发展、创造。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方方面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和重要成就,其中尤以基础设施建设、航天航空事业、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等最为引人关注。美术家们身处大时代之中,也观察到这些全新的变化,并用艺术的方式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记录和表现。在本次版画展上,这些题材的创作都非常突出,如周庆《越山跨海——中国特大桥》描绘了高难度特大桥的建设;刘中国《穿越新时代》、林军《见证——速度》描绘了当代中国纵横交错铁路网上飞驰的高铁;沙永汇《一曲飞千年》、梁浩周《航天逐日》、于玮萍和谌汐雨晓合作的《天问·探月》(见本期封三)、许晨韬《蓝图铸心》则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中国航天航空的划时代成就。艺术家沙永汇在上一届全国美展荣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本次展览再次入选,彰显出当代美术家表现时代、追求艺术创新的责任和担当。征服自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但在今天,我们业已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果不能持续发展,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身。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全面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本次版画展中,陈志强《共生》、顾秀华《长江万里图》、李岱《谷雨》、李长兴《多彩新篇》、谭浩楠《春风起 万物生》、王书音《海的声音》、杨宏伟《共同的家园》都是表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功能不仅在于表现现实,同时也通过视觉的方式,发出舆论呼吁的声音。“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全面检阅和展示了过去5年中国版画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入选作品尤以民族性、人民性和时代性为突出亮点,既反映了中国版画的创新发展,又展现出新时代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如参展作品李翔《赤子之心》所表现的主题——拼搏。
The Period Eye:
Commentary on the Exhibition of Print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Sheng Wei, Research Fellow of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xhibition of Print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exhibiting more than 300 high-quality works of various themes and types and with remarkable skills, has demonstrated the achievements China has made in development, the happy life of the people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in the new era from various aspects, highlighting nationality, people-centered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prints; nationality; people-centeredn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康蕾《母亲的背负》版画 150cm×110cm 2023年
许晨韬《蓝图铸心》版画 179cm×159cm 2024年
李翔《赤子之心》 版画 95.5cm×119.5cm 2024年
刘中国《穿越新时代》 版画 147cm×98cm 2021年
王启凡《筑桥》版画 135cm×180cm 2023年
沙永汇《一曲飞千年》版画 97cm×167cm 2024年
张辉《追梦人》版画 91cm×141cm 2024年